4月8日,为推进老龄健康事业发展,提升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全国首个《中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专家共识(基层医生版)》(以下简称“《共识》”)、《中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管理指导意见(2023)》在武汉发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存泰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了健康老龄网的采访。
努力从“活得长”往“活得不仅长,还得健康”转变《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然我国人民在“活得长”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活得健康”方面还存在落差。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其中有超过1.8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加快推进老年的健康的普及,帮助更多老年人去提升在健康和疾病管理上的认知和获得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张存泰教授介绍说,作为老年医学领域的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工作,服务好广大老百姓:一、加强科普教育力度通过提升大众科学素养,要让老年人知道应该怎样去避免生病,或者尽可能推后他们发病的时间。作为老年科医生,我们要把权威的、实用的、科学的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上等等多种媒体上信息量很大,但质量堪忧。作为老年学科的医生责无旁贷应该利用医学知识以及我们临床实践加强科普宣传,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让他们知道老年人在生活方式上应该注意什么?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运动,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老年失眠高发?而且,我们不仅要做线上宣传,同时也要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交流,共同推进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二、科普教育受众端口前移有很多疾病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关于老年健康知识,我们不仅要对老年人群,要对中青年人群,甚至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做科普教育!如果不积极预防,等疾病到了一定程度患者才来就诊,可能就很难逆转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人,也是关心我们自己!在还没有进入到老年之前,对这些人群我们要进行教育,我们范围要扩大,把科普教育受众端口前移。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科普教育要尽早,实际上,疾病治疗也应早尽早!有些疾病在早期,当有苗头或者还没产生危害的时候,如果能被早期发现,可能这个病就比较容易战胜。现在我们在做的工作就是怎么早期发现,例如,血管疾病,通过研究和临床的一些手段,我们要早期发现他还没有进入到严重的疾病期,就发现它,并且诊断它,甚至采取措施进行早期干预,争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接种疫苗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实践证明,老年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比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包括新冠疫苗,我们发现,凡是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即使是得了流感、肺炎或新冠感染,他们重症的发生率是低于没接种疫苗的同龄人的。我们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了,我们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来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系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