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医养结合: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3
【文章导读】近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1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 […]

近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1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京举行。3月11日上午,在主题为“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医养结合”专场论坛上,各位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原院长、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委王建业表示,医养结合要以养为主、医为辅,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探索多种医养结合模式,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让老年人幸福养老。王建业指出,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1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湖北省政协委员、同济医院老年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张存泰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的健康与养老问题也面临诸多挑战。对此,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强医养结合相关模式、规范标准、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张存泰表示,满足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要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而在机构养老方面,要发挥医联体的重要作用,依托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资源互通,保障老年人的多层次医疗需求。此外,在推动医养结合过程中,不仅要培育好专业人才,也要把管理人才提升上去。

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表示,只有深入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将医养结合落地惠民。“医养结合是‘养’为主,‘医’为辅,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有能力承接急性后期患者。”陈新宇介绍, 浙江医院与杭州市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高水平医联体,开设医疗照护病房,建立三甲医院-社区-家庭之间无缝转诊体系的模式,重点开展医养护康一体化建设与实施。在老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开设集基层医疗、社区康复、安宁照护有机结合的“三甲医院病房”,提高基层承接能力,打造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委郑松柏表示,医养结合是必然趋势,要让医和养有机结合。“没有病的老年人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医养结合是必然要求。”郑松柏介绍,在我国目前养老主要有三种模式,俗称“973”——居家养老占90%,7%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要顺应这三种养老模式,考虑相应的医养结合模式。”郑松柏说,“医”属于医政,“养”属于民政,是两个体系,如何把两方面有机结合是一个问题。”这三种模式“养”与“医”的结合形式不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医生提供慢病管理和健康咨询指导等服务即可;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则主要是由于增龄或慢病等导致重要器官功能受损、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生活上需要家人或养老护理员照料,医疗上需要社区医生和护士定期上门提供诊疗服务;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在养老院及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内养老,住在养老院的主要是病情稳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养老院应设立医务室,为住养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康复机构属于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失能、失智及重病后需要康复的老年人。同时,社区和养老、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应与邻近的二、三级医院建立有机联系,实行双向转诊,以解决老年人突发疾病或慢病急变的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科主任黄改荣提出,要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将助餐、助浴、助乐、助学等老年友善服务嵌入社区发展规划当中,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即可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黄改荣表示,我国老年人口超过2.5亿,其中90%以上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然而,当前很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互独立,造成了老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了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同时,老人的助餐、助浴、助乐、助学等问题,也面临很大的服务缺口。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黄改荣近年来一直关注老年人养老、医疗等话题,多次递交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提案。今年的提案中,黄改荣提出要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作为,尽快解决医养结合的难点和痛点,建立家庭医疗、社区医疗等医养结合的标准,让老人在家门口安心养老治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王晶桐表示,医养结合要推进“医”“养”紧密协作、无缝衔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老年人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王晶桐表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老年人群对医疗需求不同,实现健康老龄化离不开医疗服务。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医疗需求增加。为了更好的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王教授建议借鉴医联体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养老体系方面提供行政保障,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发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人才培训和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急危重症住院期治疗、慢病管理与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及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无缝衔接,建立“1+1>2”医联体合作模式,实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密切协作的局面。

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吴锦晖表示,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老年人特点的老年综合评估标准,为我国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我国老年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吴锦晖表示,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短,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医疗人员对老年人和老年疾病特点认识还不足。“老年人的照护需要从慢病入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吴锦晖表示,需要从“医”“养”两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在“养”方面,以护理人员为主导,将老年医学理念渗入标准和规范内,建立老年护理学学科,完善护理人员培训等级体系。制定标准和规范,完善长期照护保险的设置标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引导。此外还要制定老年设施的硬件标准。在“医”方面,以医疗人员为主导,建立老年人的慢病诊治标准,关注衰弱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老年综合征的评估与管理,制定符合中国人体质和国情的老年综合评估标准,助力老年医学的发展。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研究室主任宋岳涛表示,推进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建设,要从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普及推广适宜技术、确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等五方面做好相应工作。宋岳涛认为,推进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做好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落地举措,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相应工作:一是有章可依。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医养结合方面的制度、政策,对于指导各地医养结合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二是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地医养结合工作需要根据当地老龄化现状、人口发展趋势、家庭和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等,全面发展、科学规划,制定医养结合事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这是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医养结合工作需要建立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收费标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四是普及推广适宜技术。要推广普及老年综合评估技术、老年照护技术、老年综合征和老年照护问题的评估与干预技术等。五是确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宋岳涛表示,打造标准统一、多方协调、高效质优的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可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丰提出,推进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注重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刘丰介绍,广东在推进医养结合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探索建立包括珠海模式、越秀模式在内的“广东模式”,目前“广东模式”仅覆盖30%人群,70%人群未覆盖的问题亟待完善。对于医养结合的发展,刘丰对“9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模式提出建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肖谦认为,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需要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医保、人才、机构的衔接,为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开辟新道路。“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在重庆市璧山区青杠兴建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这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作为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中心经过10余年的发展探索,也逐步总结出医、护、养、康复一体的医养结合“青杠模式”。肖谦指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格局,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作为重要补充。而在机构养老探索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

提升服务能力 推进医养结合: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