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衰老研究所田小利等团队在科研期刊Aging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llelic distribution of ABO gene in Chinese centenarians的文章,本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朱颖。文章通过综合分析与ABO血型相关联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对2201名百岁老人及2330名中年对照组进行分析,发现A型、B型、O型和AB型在百岁老人及中年对照组中的频率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此之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所包含的最大百岁老人群体仅仅只有269名。
在所有的血型系统中,ABO血型系统是最熟为人知的,因为它与输血密切相关。在生物学和医学创立发展前,人类对血液的认识仅限于在打猎和战争中伤员会因伤口流出大量血液而迅速死亡。一直以来,血液象征着生命的源泉,被认为是神秘而无所不能的。古时候饮血疗法曾在世界上风靡一时。血液被认为包含着灵魂,古罗马角斗士胜利后喝下对手的血以增长勇气。有记录的最早一次输血事件是在1492年罗马教皇Innocent八世口服男童鲜血治疗自己的疾病,为其供血的3个十岁男孩在放血后不久均因大量失血而死亡,而口服血液并没能挽救教皇的生命。此后,随着1616年英国医生Harvey应用动物实验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方向,至1666年牛津大学科学家Richard Lower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动物间输血试验,科学家们开始设想动物-人之间的输血,虽偶有成功,但异种输血治疗大多导致了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死亡。直至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James Blundell首次进行了人与人输血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在其实施的输血治疗中,成功率达到50%,但仍存在较高的风险。1901年奥地利维也纳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发现一些人的血清能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从而确认了红细胞有A、B、C(之后更名为O)和AB四种不同的血型,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ABO血型系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1907年Ludvig Hektoen建立了交叉配血试验,进行相容性血液输注,解决了溶血反应问题。自此,ABO血型系统一直被公认为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
红细胞血型研究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发现和检测各种血型抗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研究血型抗原的生物化学本质;20世纪80年代开始,血型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重点阐明血型抗原及其遗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血型基因的结构,血型抗原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血型抗原的功能等。ABO血型作为最重要的血型之一,是被学者们最为深入研究的。
除了在输血治疗上的重要性外,ABO血型系统与疾病、移植以及法医学都密切相关,尤其是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更是被学者们广为关注。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报道了A型血与胃癌的相关性,此后多项研究表明A型个体确实是ABO血型系统中患胃癌风险最高的,此外,A型个体易发生结肠癌、O型个体更少发生血栓性疾病都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究其原因,基本上都与ABO基因所编码的糖基转移酶相关。除此之外,其与血液、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的疾病甚至精神疾病的关系也被学者们广为研究。
基于ABO血型与疾病如此相关,其与长寿的关系也被人们密切关注。1961年,Murray等人调查了英国三百多名70岁以上老年人的ABO血型,他们将健康群体与患病群体相比较,得出A型的人更长寿的结论;1969年Sturgeon等人调查了土耳其50名百岁老人,以及2011年Vasto等人调查了意大利38名百岁老人,均发现不同的ABO血型频率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2004年Shimizu等人调查了东京地区269名百岁老人,认为B型个体更长寿;而2011年Brecher和Hay等人通过分析当地某医院2004年的死亡人群ABO血型,发现B型个体占比最高,故认为B型也许不是长寿的因素反而可能是早期死亡的风险因子;2015年,Kristen Fortney等人发现了一个与O型相关的SNP位点rs514659与长寿相关并认为O型个体可能更为长寿。以往的这些研究,有的研究对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人群,而有些研究并没有足够大的群体。田小利团队根据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将对应不同ABO血型的SNP位点(rs507666对应等位基因A;rs8176743、rs8176746、rs8176749对应等位基因B;rs687289对应等位基因O)进行综合分析,对覆盖了全中国南北部的22个城市里2201名百岁老人及2330名中年对照组的ABO血型进行分析,并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得出ABO血型与长寿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的结论。
田小利团队指出,该结论并不是否定血型与疾病相关,却恰恰提示了疾病和长寿可能是两个具有不同途径而又交叉的生物过程或信号通路。例如,该团队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免疫反应和炎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蔗糖和异种生物代谢显著有助于长寿,但这些也与各种疾病和衰老过程有关。长寿是具有多因素和多基因特性的,这些影响因素都是中间表现型,他们以比预期更复杂的方式促进长寿特性。
总之,该文章是基于目前最大规模百岁人群的分析数据所得到的结论,大家再也无需恐慌或担忧于ABO血型对长寿的影响了。本工作联合团队包括北京大学曾毅教授和华大基因组聂超教授等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