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 ——专访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幼硕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15
【文章导读】刘幼硕,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 […]

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 ——专访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幼硕

刘幼硕,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兼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入选湖南省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学术骨干。曾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首届副主委,现兼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代谢内分泌疾病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和代谢病分会常委,湖南省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通讯评审,《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主编、参编医学专著6 部;培养博士和硕士30 名;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 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 项。获得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女职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4 ~2016 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健康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今年的主题为“着眼糖尿病”,传递了以下2 个关键信息:2 型糖尿病筛查对于改变疾病进程和减少并发症风险非常重要;糖尿病并发症筛查是各类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内容。活动继续致力于宣传“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后代健康、造福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理念。

据世界糖尿病联盟估算,全球大约有1.93亿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约占2015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一半,其中大部分是2 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糖尿病越早被诊断,就能越早地开始治疗,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减轻健康危害和经济负担。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幼硕教授,请她详细阐述糖尿病的防控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 ——专访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幼硕

美女编辑: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首先请刘教授简要介绍今年的活动主题和背景。

刘教授: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可能多年无明显症状,在此期间高血糖会一直悄然地损害身体。因此迫切需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诊断并提供适当治疗。糖尿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失明、肾衰竭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超过1/3 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眼部病变并可能导致失明。尽可能地保持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接近正常水平,可以有效预防或推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筛查,很多并发症可以被早期发现,从而及早进行治疗、避免恶化。2016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强调将糖尿病患者管理与并发症筛查相结合的重要性。

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 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 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 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近亿,占糖尿病总人数的1/4。根据世界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六版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国是世界第一糖尿病人口大国,糖尿病也成为了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尤其需要媒体朋友大声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强化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控意识,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美女编辑:有效遏制我国糖尿病的流行,您认为什么最关键?

刘教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社会学、经济学眼光,能从国家的高度审视糖尿病的防治。近三十多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中国一路攀升。1980 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1994年为2.5%;2000 年增加到5.5%;2008 年达到9.7%;而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大约为50%。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糖尿病前期在中年男性的崛起是非常明显的,这将为社会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患者的易患因素;糖尿病患病率虽存在城乡差异,但糖尿病前期患病人群,农村已经不低于城市。糖尿病不能根治,其并发症需终生治疗,医疗费用高昂。

对付糖尿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根本出路在于预防!在几年前曾有一个凶险的预言:“我们可能打赢控制血糖的战斗,却可能输掉对糖尿病的战争。”强调了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国学者在糖尿病的预防研究领域中是世界领跑者,比如著名的“大庆研究”,世界上第一次运用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通过饮食和运动的管理,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结果。随访6 年的结果显示,采取健康饮食和规律锻炼干预组比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减少了30% ~ 50%。在后来美国、芬兰、印度、日本多个国家进行的类似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全世界预防糖尿病都是有效的。而且经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随后20年内仍然能减少血管病变及死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推广到全国,这是非常值得做的。饮食和运动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且有效干预的最好时机在早期!晚了来不及!中国学者在糖尿病预防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原创性研究结果也为政府制订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了资料,如果能更有效地把医生、护理人员、营养师、糖尿病教育师、社区管理人员组织起来,脚踏实地地坚持做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这样的疾病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控。


美女编辑:既然早在20 年前就证明了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何糖尿病的患病率仍然一路飙升?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教授:经过多方努力,我国糖尿病的就医率、确诊率、治疗率、治疗达标率都已有显著进步,但在糖尿病的预防方面,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糖尿病的患病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令人担忧!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增加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20 年来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糖尿病预防机制,这是令人遗憾的。比如全国筛查,重点在全国40 岁以上人群中找出高危者,进行健康饮食和规律锻炼的指导,这需要国家投入很多钱,但从长远来看能够节约巨大医疗资源。糖尿病的预防工作还可以做得更提前,新生儿体重超过8 斤的或者比较瘦小的早产儿,他一生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都会增高,如果在儿童期适当进行饮食和锻炼的干预,预防工作就能做得更超前了。另外对体重超重的青少年应该及时有效管理,因为肥胖是产生糖尿病的土壤。

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 ——专访中南大学衰老与老年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幼硕

美女编辑:您是主攻老年糖尿病的专家,请谈谈老年糖尿病的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刘教授:我国老年糖尿病人群数量庞大,占了整个糖尿病人群的40%。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医疗保健的进步,使得糖尿病患者可长期生存,即使年轻或中年发病,也可生存至老年阶段;二是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新发糖尿病也随之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安排方面和普通糖尿病患者一样要做到安排合理、定时定量、清淡少盐、粗细搭配、易于消化吸收。但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老年人更要重视保证均衡营养和安全降糖,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糖,尤其在合并心脏病时,更强调安全第一,当然同时也要保证不发生高血糖带来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反而不能健康长寿。饮食要灵活掌握,具体应用,以适应机体的需要,适当增加锻炼。

需要强调的是,老年医学不仅关注老年人的器官疾病,和其他专科相比我们更关注人的整体需求。我们要特别注意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感受,尤其是营养需求和心理满足,要真正给患者带来好处,而不是单单把血糖等化验单指标“治”好。老年患者体重维持在标准范围之内,可以稍微超重一点,别太胖就行。医生和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明确在老年人群中我们真正的治疗目标是让其活得高兴、健康和长寿,生活得有质量,而不只是活着。这是老年医学特别重要的理念,也是老年医学的核心价值。

美女编辑:针对预防糖尿病,您还有什么需要呼吁的?

刘教授:借此联合国糖尿病日,我们请媒体朋友帮我们一起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把糖尿病的防控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比如环境改革——修建更多的跑道、自行车道、梯级;社会改革——让体育锻炼成为工间或课间的必要活动;政策改革——制订食品加工和食品销售规章,国外对预防糖尿病有一些“非常办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密西西比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持该州营业执照的餐馆向肥胖人士供应食物;技术培训——指导成人及儿童如何鉴别更有营养的食物及如何烹饪防控糖尿病。这些无需高科技的干预措施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快速增加的发展中国家。

我认为中国完全可以把糖尿病的防控工作做得更好,因为中医的治未病理论精髓就是防重于治,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还创造了太极拳、五禽戏等独有的养生锻炼方法,中西医优势可以互补。只要信念坚定、方法科学、政策良好,我国糖尿病的防控工作可以有显著改观,这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