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心血管 > 正文

【指南·规范·建议】关于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标准的建议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8
【文章导读】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评判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的资质、综合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情况是否达到要求尚缺 […]

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评判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的资质、综合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情况是否达到要求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前期有关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标准的系列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汇集完善各地专家的研讨意见,现提出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师资标准建议。其中建议临床教学基地师资标准由全科医学基本理念、职业素养、临床医疗能力和教学资格与能力4个部分构成,社区教学基地师资标准由专业素养、基层医疗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3个部分构成。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1]指出,到2020年,要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师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质量全科医师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目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3年,其中在临床教学基地培训26个月,在社区教学基地培训7个月。由于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比较晚,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判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的资质、综合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情况是否达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的要求,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我们采用改进的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初步研究建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师资标准[2,3]。在此基础上,来自中国香港、上海、北京、辽宁、四川、广东、浙江等地的全科医学教育专家就上述师资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汇集专家们的意见并提出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师资标准建议,包括临床师资标准和社区师资标准。

一、临床教学基地师资标准建议

根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住院医师在临床教学基地的各个科室轮转时间长达26个月,此阶段是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训的主要时期,因此临床教学基地师资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训的全科医师的质量。本临床教学基地师资标准建议从全科医学基本理念、职业素养、医疗能力和教学能力4个方面对临床师资提出了要求,见表1。

【指南·规范·建议】关于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标准的建议

临床师资负责教授全科医师工作所涉及的相关疾病的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进行临床实践带教。目前国内多数全科临床教学基地均为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带教老师多为其他专科的医师。而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全科医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范围和理念有别于其他专科。在临床教学基地带教全科医师的专科医师,如果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的性质和特点缺乏了解,则仍会对全科医师按照专科模式带教,所培养的学员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全科医疗的特点。因此本标准建议要求临床师资虽然是专科医师,但需要具有基本的全科医学理念,了解全科医师的工作范围和性质,能针对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开展临床教学。

作为好的带教老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热爱全科教学工作,与患者、医护人员、学员等进行良好的沟通,方能组织和实施各项教学工作。临床带教师资要求热心全科医学教育,体现了临床师资对于带教全科医师的重视。由于目前担任临床师资的多为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的临床专科医师,需要其能够在平时繁重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重视全科医师的教学工作,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包括医患沟通在内的各种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全科医师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因此本建议在这一点上对于临床师资也提出了要求,因为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往往能对全科学员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同时,由于全科规范化培训的36个月中,学员有26个月是在临床各专科轮转,这个培训阶段对于全科学员的临床能力提高甚为关键。对学员进行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教学基地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求临床师资本身具有较高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除了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外,还要求其具有本专业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鉴于临床教学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中的重要性,临床师资必然应当具有良好的疾病诊治技能,熟悉本专业疾病的防治,方能指导全科学员掌握培训所要求的疾病诊治、健康教育和社区转诊等。

教学资格是师资上岗的基本要求,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全科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及全科医师的培训要求与其他临床专业住院医师不同,因此要求带教老师应接受全科医学临床师资的相关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全科医学师资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同时还应有当好师资的行为,包括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密切关注学员是否已掌握了培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与学员沟通反馈,做好规范的教学评估和记录,为学员提供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保证教学时间等,从而确保教学质量。

二、社区教学基地师资标准建议

社区是规范化培训后全科医师的实际工作场所,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是全科医师临床核心技能的整合阶段,也是培养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这个阶段的重要性不亚于临床教学基地轮转。社区教学基地师资必须是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本标准建议从专业素养、基层医疗工作和教学能力3个方面对于社区带教师资提出了要求,见表2。

【指南·规范·建议】关于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标准的建议

热爱全科医学教育、乐于带教全科住院医师且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社区全科医师能将其教学热情融入其日常带教工作,悉心指导学员,保证教学质量,这对于社区师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社区医疗是全科规范化培训社区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师资带教的重点;具有良好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社区师资带教全科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基础,尤其在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家庭病床访视、慢性病管理、社区转诊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在社区师资标准中建议将上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以保证教学质量。

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全科医师的教学能力与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有一定差距的实际情况,接受规范的师资培训是提高社区师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标准建议中要求社区师资每年能接受40学时的师资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管理等方面获得系统培训;同时要求社区师资在教学实践中,有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计划,以保证带教质量。

本建议通过科学研究和专题研讨,从职业素养、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对全科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和社区师资标准均进行了规范,其中临床师资还强调了全科医学理念和对全科医师执业特点的理解。本建议旨在为全科师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进一步细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参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不均衡,因此上述师资标准建议较为宽泛,各地培训管理部门和教学基地还需要根据上述标准,结合当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制定更为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以遴选和评价全科师资。同时,本师资标准建议还有待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专家组成员

专家组成员(按贡献大小排序):寿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江孙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祝墡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李国栋(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杨秉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刘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杜雪平(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赵光斌(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方力争(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李双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科);马中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于德华(同济大学全科医学系);韩一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科教研室);王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潘志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陈冬冬(上海社区卫生协会);杜兆辉(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志良(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史玲(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建根(嘉定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旭波(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韬(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劳力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上海市国家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