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反流与许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密切相关,其引起的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国内外仍缺乏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或过度诊断、治疗不规范等情况。为此,国内咽喉科专家参考国内外诊疗文献,共同讨论制订本专家共识,目的是规范LPRD的诊断和治疗,为制订《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奠定基础。
定义
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哮喘等症状,以及声带后连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肉芽肿、喉室消失、声门下狭窄等喉部体征。
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的现象。
诊断依据
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喉镜检查,对照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可作出初步诊断(图1,2)。若RSI>13分和/或RFS>7分,可诊断为疑似LPRD。这些患者可以进行至少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如有效可以确诊。
图1 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
图2 反流体征评分量表
24 h喉咽食管pH(或阻抗-pH)监测和咽部pH监测(DX-pH)是目前客观诊断手段。
24 h喉咽食管pH(或阻抗-pH)监测诊断指标:24 h咽喉酸反流事件≥3次或喉咽部pH值<4总时间≥1%或24 h内喉咽反流面积指数(RAI)>6.3即可诊断。
咽部pH监测(DX-pH)诊断指标:直立位时Ryan指数>9.41和/或卧位时>6.79即可诊断。
胃镜检查对LPR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食管测压有助于查找LPRD的致病原因,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内科治疗
抑酸治疗是最常用的内科治疗方法。目前首选药物为PPI,其他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促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1)质子泵抑制剂:
推荐的治疗方案如下:(1)PPI给药剂量与时间:PPI标准剂量,每天2次,饭前30~60 min服用,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至停药。(2)用于诊断性治疗的患者,PPI建议至少应用8周,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有效者可以确诊并继续用药,无效者建议行24 h喉咽食管pH监测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或除外诊断。(3)对疗效不佳者,关注患者用药依从性,优化PPI使用(包括增加剂量或更换PPI)。
2)促胃肠动力药:
必要时加用促胃肠动力剂。
3)H2受体阻滞剂:
用于不能耐受或不适合PPI治疗的患者,或用于维持治疗。必要时睡前可加用一次H2受体阻滞剂。
3、外科治疗
如果积极内科药物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反复复发的患者,或因酸反流所致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持续存在时,可考虑行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的外科治疗。
疗效评估
治疗中、治疗后可以随时评估疗效,症状好转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RSI≤13分。
有效:症状改善50%以上,RSI降低,但仍>13分。
无效:症状无好转,RSI无降低。
本共识推荐的LPRD简易诊疗流程见图3。
图3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疗流程图 注:LPRD:咽喉反流性疾病;RSI:反流症状指数评分;RFS:反流体征评分;PPI:质子泵抑制剂;MII-pH监测: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
执笔起草专家:
李进让 肖水芳 李湘平 吕秋萍 闫 燕 张立红